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45章 丞相孔明 大将军羽(1 / 2)

在完成登基仪式后,刘备在群臣的拥戴下,已经正式成为了大汉新的天子。

在成为大汉天子之后,在祭坛上的刘备要准备下达他的

而汉统重立后的

因为刘备称帝的法理上乃是承继两汉基业,所以正朔、服色、官制等方面,刘备都不需要进行改变。

更何况为了体现他称帝的正统性,这些方面刘备更加不能去动。

但是为了体现新帝继位,有一个方面刘备必须进行更改,那便是年号。

年号是新君即位后区别上一任君主的标志,又是体现新君继位后的一种政治口号。

例如逆魏皇帝曹丕的年号黄初,黄为魏的正色,黄初之意是曹丕作为曹魏开国之君的自诩。

至于年号,在今日之前就有许多大臣向刘备提出了许多建议。

其中有一个年号,得到了诸葛亮、许靖等大臣的推荐,那个年号叫建兴。

建立兴盛的朝代,是为建兴。

但是这个年号却不符合刘备的心意。

看着祭坛之下的众臣,刘备开口发出了他的

“传诏四方,朕改元为章武,以今年为章武元年。

当改元诏令到达地方之时,所到地方皆大赦!”

祭坛之下的群臣有猜到刘备的

章通“彰”,章武的寓意为彰显武威。

刘备将章武定为他的年号,乃是向天下人宣示他“嗣武二祖”的决心。

而在下达改元大赦的诏令后,身为皇帝刘备又下达了一道新的诏令。

“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

刘备以汉室宗亲的法理承继大汉法统,所以这一点亦是情理之中,更是他彰显自身正统性的一个必要手段。

当下达以上两道诏令后,刘备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那便是大封群臣。

虽然刘备乃是承继汉室的法统称帝,但是汉室的法统在许都曾经断绝过,所以刘备本质上今日是在开创一个王朝。

在王朝建立之后,相应的官僚体系亦要建立起来。

这是保障刘备创立的“季汉”能否茁壮成长的关键。

之前诸葛亮劝进时就对刘备言过,大部分臣子之所以会跟随他,无非就是抱着攀龙附凤的心态。

所以封赏群臣这一步骤是很关键的,这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大臣对刘备的忠心及归属感。

刘备自然也知道这点,所以关于如何封赏群臣,他在心中早已经有了腹稿。

在目前中央朝廷的百官职务中,当然是丞相一职最为紧要。

按照汉制本来相国才是皇帝之下权力最大,身份最为高贵的官职。

但是因为相国的权力太大,所以逐渐被历代汉帝虚置。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作为相国副手的丞相一职职权开始逐渐上升。

丞相的职权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对于这样一个紧要的职位,刘备的心中早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那人便是诸葛亮。

作为将他一手扶上天子宝座的功臣,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之情是非常深的。

况且自刘备入主益州以来,担任军师将军的诸葛亮,实际上早已成为了刘备势力中的“丞相”。

当刘备在群臣面前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后,虽然诸葛亮是从一杂号将军直接一跃成为丞相。

虽然这代表着诸葛亮从今日开始会是除刘备之外,掌握全国最大行政权力的人,但是群臣的脸上都没有浮现不服之色。

诸葛亮的功劳,诸葛亮的能力,诸葛亮的德行这些年来早已经是有口皆碑。

由他担任大汉的丞相一职,可谓是众望所归。

而诸葛亮在听到刘备任命自己为丞相后,他从容地从群臣的行列中走出对着刘备一拜。

在他的脸上看不出成为丞相的喜悦,但这并非是他觉得丞相一职不够体现他的功劳。

而是他对别人梦寐以求的丞相一职,真的没有多少热衷。

在他看来只要能匡扶刘备安定天下,那他不管是杂号将军,还是丞相,这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之后,刘备便开始了三公的任命。

三公称号,最早可追溯到商代。

三公并不是固定的官职名称,他原本只是一种人臣最高职务的统称。

所以数百年来,三公所代表的具体职位便不固定。

丞相的加强版相国一职,最早便是三公之一。

及至东汉时,三公便具体变为三个官职的总称。

这三个官职分别是太尉、司徒、司空,其中以太尉一职居首位。

只是虽然东汉时仍然有三公官位,但是刘秀在建立东汉后,他感觉到三公的职权过大。

为了加强皇帝的权力,于是他便对官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早期时,凡位列三公者尽可开府,三公被人誉为三府。

但在经过汉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之后,虽然名义上三公仍然是地位很高的官职,但三公的实权渐归尚书台。

后来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

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

自此之后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甚至有的三公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

本来按照经学家的说法,相国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相国都要引咎自责。

但在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罢免。

大儒仲长统就曾说过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只是三公虽然已经没有多少实权,但是三公的荣誉依然在。

三公是朝廷的脸面,它们往往由大儒担任,以此来彰显中央朝廷的正统性与权威性。

目前在刘备的势力中,论名望,唯有许靖适合担任三公一职。

因此刘备便当众拜许靖为三公之一的司徒。

至于三公中的太尉与司空,因为目前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刘备决定搁置一旁。

毕竟像三公这种脸面职位,宁缺毋滥。